1
年12月18日,让-巴蒂斯特·拉马克逝世
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奠基人之一,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家让-巴蒂斯特·拉马克(Jean-BaptisteLamarck,.8.1-.12.18)早期求学经历很丰富,曾系统学习过神学和医学;
在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影响下转向专注于生物学的研究,进行连续9年的野外考察后发表了3卷本的《法国植物》;
因在生物学研究的多方面贡献入选法国科学院,年建议并推动法国成立了国立自然博物馆,负责其中的无脊椎动物馆。
拉马克最先将化石视为一个统一的证据和理论体系,年到年先后出版论述物理、化学和地学的书籍,但因内容多出于臆想并与当时主流观点相悖,而未受到学界重视。
拉马克对生物的分类没有局限于卡尔·冯·林奈(-)的生物分类体系,进而修改了林奈对低级动物的分类体系;
分类依据不但从外部形态出发,还包括了重要器官功能及复杂结构;
在此基础上发表了《无脊椎动物的系统》、《无脊椎动物自然史》。
在这些著作的创作过程中,渐渐形成并阐述了自己的进化论思想,认为各种生物从低级到高级,像阶梯一样排列,其器官越来越复杂。
拉马克在年发表的《动物哲学》中,更是进一步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例如长颈鹿为了吃树上的嫩叶而伸长其颈和腿,结果后代获得其遗传信息进一步发展优势性状。
拉马克认为这既是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又是适应环境的过程。
查尔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曾多次引用拉马克的著作。
现代分子遗传学已经证明,生物的性状功能无论常用或不常用,都不会编码到染色体中。
由于拉马克的学说不符合现代遗传学,在目前科学界中普遍不被接受。
2
年12月18日,约瑟夫·汤姆逊出生
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约瑟夫·约翰·汤姆逊(JosephJohnThomson,.12.18—.8.20)从小就受到学者的影响,学习很认真,十四岁进入了曼彻斯特大学,21岁保送入剑桥大学深造,曾听过麦克斯韦的课程,并在第二任卡文迪许实验室教授瑞利勋爵指导下完成学业。
年28岁的汤姆逊“没有认真考虑过这项工作和所要负的责任”就申请了卡文迪许实验室教授并成功当选,和他的继任者卢瑟福创造了卡文迪许实验室成绩卓著的辉煌历史。
汤姆逊更新实验室,引进新的教学法,创立了一个极为成功的研究学派。
从年开始卡文迪许实验室实行从全国甚至全世界招收研究生的制度,一批批的优秀青年,著名的有卢瑟福、朗之万、汤森德、麦克勒伦、布拉格、威尔逊、威尔逊、里查森、巴克拉等等陆续来到这里,在汤姆逊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研究。
其中多人得诺贝尔奖,有的后来调到其他大学主持物理系工作,成为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X射线的发现使气体电离有了一种新方法,提供了对气体离子行为的一种新的洞察能力。
汤姆逊开始对自由电子的研究,年证实了阴极射线的微粒性,测量了粒子的速度和荷质比,证明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发现构成阴极射线的微粒都是一样的,与管内阴极或对阴极或气体的成分无关,是所有物质的普适成分;
年采用斯坦尼的“电子”一词来表示这种“载流子”。
汤姆逊年被任命为英国皇家学院教授,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年任皇家学会主席。
汤姆逊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是出色的老师和管理者,是“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
3
年12月18日,埃德温·阿姆斯特朗出生
无线电发明家埃德温·霍华德·阿姆斯特朗(EdwinHowardArmstrong,.12.18—.2.1)14岁时受到有关马可尼首次进行无线电越洋通信的鼓舞,在家里制作了许多无线电装置;
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工学院后研究三级管并设计反馈电路,可把信号放大上千倍,这种电路至今仍是无线电-电视播放设备的心脏;
毕业后留校任讲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巴黎的美国陆*通信部队实验室工作,发明了超外差电路,这种高选择性电路的放大倍数远远超过再生电路,为无线电、雷达和电视接收机普遍采用。
阿姆斯特朗战后返回母校任物理学家迈克尔·浦品(—)的助手,后来继任浦品的教授职位;
因发明反馈电路而获金质奖章,以及美国最高荣誉奖富兰克林奖章;
年发明的宽频带调频制是新的辉煌成就,在无线电、电视、微波中继通信以及卫星通信中广泛应用,被国际通信联合会追认为世界电学领域的伟人。
4
年12月8日,荣独山出生
我国放射学奠基人之一荣独山(.12.18-.8.5)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医院任放射科住院医师;
年被学校派送到美国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马林克洛德放射研究所进修放射诊断,年12医院任放射科主治医师。
荣独山年5医院放射科主任,八一三事变后参加了红十字会组织的救护大队,一面制定捐购X线机的计划,一面主持训练X线技师,医院为伤员作透视和摄片检查;
年12月去汉口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总队部任X光队队长,年夏救护总队部在长沙组织4个医疗队携带医疗用品和器材,包括轻便X线机,分赴陕北和山西工作,其中一台X线机装在延安山涧中应用;
救护总队部还拨给新四*不少药品器材,并为白求恩医院运送器材;
年辞去救护总队部职务,任战时卫生人医院医务主任,在贵阳图云关期间曾开办X线技术员和放射科医师训练班,培养基层工作人员,同时为贵阳医学院、湘雅医学院以及成都联合医学院讲授X线诊断学课程,直至抗战胜利。
荣独山年作为随*训练团工作人员再度被派往美国,医院进修放射治疗;
年冬回国继续任国防医学院放射科主任、教授,同时兼同济医学院教授;
年初拒绝随国防医学院迁往台湾,7月离职,9月同夫人林飞卿教授一起参加上海医学院的工作,任放射学教研室主任,医院放射科主任。
年上海成立了精密医疗机械厂,荣独山积极支持并参加了该厂的X线试制规划,年制成中国第一台毫安X线机,医院内试用;
年与谢志光、汪绍训等创办了中华放射学会和《中华放射学杂志》,任中华放射学会的副主任委员和《中华放射学杂志》的副主编;
年被评为一级教授,“文革”期间因历史问题受到隔离审查,年回科室任一般医师工作,恢复工作后依然认真负责,直到主动要求退居二线。
荣独山先生毕生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发展中国放射学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早年曾进行关于膈运动功能的研究,在纵隔肿瘤和先天性心脏病的X线平片诊断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论著;
在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工作时,又对周围型肺癌作了详细的研究;
特别重视病理与X线的对照,研究了肺与肿瘤交界面,胸膜凹陷征与空泡征等;
在消化系统和骨骼系统疾病方面,也作过不少有关的研究,如慢性阑尾炎、婴儿的先天性骨梅*、胃良恶性溃疡的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单个椎体压缩性病变的x线诊断等。
5
年12月18日,安德烈·莫霍洛维奇逝世
著名克罗地亚气象学家及地震学家安德烈·莫霍洛维奇(AndrijaMohorovicic,.1.23-.12.18)出生于奥地利,后移居克罗地亚,15岁时除操克罗地亚语外,学会了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后来又掌握了拉丁语、希腊语、捷克语和德语。
南斯拉夫地区经常发生地震,造成的破坏给青年时代的莫霍洛维奇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后来投身于地学研究起到了关键性影响。
莫霍洛维奇在布拉格大学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恩斯特·马赫(—)指导下同时在数学系和物理系学习,毕业后在一所中学教了几年书;
后应聘到巴卡尔皇家航海学院教授气象学和海洋学,年建立了气象观测站;
年任萨格勒布海洋技术学院教授,年任萨格勒布气象台台长,年接受萨格勒布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年分析出了影响深远的莫霍面。
莫霍洛维奇年为萨格勒布气象观测台配置了灵敏的新式地震记录仪器,成为欧洲最先进的观测台之一,年10月记录到巴尔干半岛库勒巴山谷的一次破坏性地震;
根据这个台及其他台站的观测数据,注意到某些地震波到达观测站的时间比预计的要早,因此推断地球的结构是分层的。
由地球深处传播的震波比沿地壳传播的震波速度更快,因此莫霍洛维奇认定地球的最外层地壳是覆盖在一层质地比较坚硬的岩层之上,而且两层之间不是逐渐过度而是明显划开的(有0.3-5千米的过渡层)。
用更尖端的仪器得出的观测资料基本证实了他的推断,后来这个界面就被命名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大约位于海平面以下16-65千米的地方,已公认莫霍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沿着这个研究思路,后人又发现了地核与下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
END
作者
赵洪武
编辑
郭凯
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下方在看,让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