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疗效果好 http://pf.39.net/bdfyy/张道臣:用大锅煮出国际发明金奖
一项发明,把中国*河流域及国外同纬度地带广泛种植的大麻,由原来只能纳鞋底、搓麻绳的低档纤维,变成了可纺可织的高档服装用料,为人类增加了一种可供穿着的天然纤维,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国际发明金奖。而这样的发明,是一位被分配到穷县破厂的大学生,带领一帮农民出身的工人做出来的。这个人,是届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校友、山东省东平县麻纺厂原厂长张道臣。因为这项发明,他先后受到纺织工业部领导和天津大学校领导的接见。
年9月,在母校岁华诞到来之际,天津大学山东校友会秘书长李京海等4人走访看望了74岁的老校友张道臣,请他讲讲当年的奋斗故事。
▲日前,天津大学山东校友会4位校友去走访看望老校友张道臣。由右至左依次为张道臣、李京海、李素乾、杨学莹,摄影:孟凡*
破解百年难题,乱麻变“银丝”
几盘水果、一壶清茶,在简朴的家中,张道臣搬椅子坐在我们对面。他身强体健、爱说爱笑,说起过去的奋斗,仍然乐在其中。
茶几上,张道臣应我们要求,准备了几样东西:一团纤维粘连、硬梆扎手的乱麻,一束根根顺滑、羊毛一样光洁柔软的白丝,几方柔软而挺括的布料、一块沉甸甸的金牌。33年前,年4月24日,时任东平县麻纺厂厂长张道臣,就是带着这些样品,出现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第15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他的发明——“大麻脱胶纺纱工艺”,获得了这届展览会的金奖。
▲年4月24日,南斯拉夫萨格勒布第15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张道臣(左)获颁金奖。(供图:张道臣)
萨格勒布市是铁托的故乡。这里也种植着中国*河流域广泛种植的大麻。中外专家知道,大麻脱胶,即脱掉麻韧皮部的胶质、使其变成单纤维,是个世界性难题。正因为脱胶困难,大麻才未能像苎麻、亚麻一样实现上机纺织,只能做搓麻绳、打渔网等初级应用。而现在,这个中国人破解了欧洲人研究百年而未解的难题!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它为人类增加了一种可供穿着的天然纤维。”评委会主任、化学家约瑟夫·希韦克在颁奖词中说。
很少有人知道,眼前这位手持金牌的发明家,并非出自中国的大院大所,而是来自一个穷县小厂。这项发明,居然是用大锅煮、篦子梳、人工砸出来的。
▲年8月,张道臣(右一)应邀回母校与精仪系毕业生交流,天津大学老校长李曙森(左一)在家中接见了他。
年,张道臣被调到东平县麻纺厂干技术员。这是一个有名职工、年产25万条麻袋的小厂。受尼龙袋冲击,厂内麻袋积压如山,工厂账户上就剩下了一角七分钱。此前5年,厂里换了6任厂长,常年发不出工资。
出路在哪里?张道臣作为厂里唯一的大学生,整天琢磨。年年初,工厂给张道臣换了一间宿舍。在新宿舍一张撕了一半的糊墙报纸上,他看到了几个字——“‘麻博士’酆云鹤”。文中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毕业的酆云鹤博士突破了苎麻脱胶技术,让苎麻能够上机纺纱织布。还有人专门研究麻?大麻能不能纺纱织布?张道臣欣喜若狂地揭下这半张纸头,揣在怀里,征得厂长同意,立马跑到北京去找纺织工业部,打听酆博士。
得知酆博士定居上海,张道臣转头就奔上海。83岁的酆博士对这个年轻人并不看好,怀疑他就是蹭个关系、立项要钱,不大搭理他。张道臣不气馁,每天早晨起床,就从招待所跑到酆博士家,给她擦地、抹桌子。半个月后,老人被他的诚意打动,才把早年自己做了一半、但未成功的大麻脱胶试验的数据和试验方向告诉了他。
▲年8月,张道臣应邀回母校与精仪系毕业生交流,天津大学校领导、精仪系领导接见他。
回到东平,张道臣一头钻到了“麻堆”里。他接连跑了省内外几十家书店和图书馆、资料室,凡是和麻有关的书,他就买,就借。半年多时间,他记了30万字的笔记。
年8月,张道臣正式开始了试验。一口10印大锅、一堆柴火、一吨麻、一桶烧碱,是他们全部的“试验器材”。他带着8名工人,在十几平米的小屋里一锅连一锅地煮麻。正值炎夏,屋内温度达到60多度,大家扒光了脊梁,个个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一锅煮完,捶打捶打,看胶还没脱掉,扔到锅里继续煮;浓度不合适,就加一勺烧碱,或添几碗水。浓度、压力、温度、时间,他们反复试。连续27天,他们煮了锅,积累了多条数据。
碱水煮完,麻的脱胶还是不理想。他们再把麻泡到厂内的澡堂里,机械脱胶。十来个人站进去,用脚一下一下地踩、用手一绺一绺地搓,用棒槌一把一把地砸,然后再拼上劲用力摆动涮洗。碱水烧脚,人大热天也要穿着胶靴。15平方米的小澡堂闷热难耐,洗麻水还散发着一股难闻的臭味,人在水中站长了,头疼恶心,身上发痒。功夫不负苦心人,十几次失败后,大麻纤维已能分离大半,硬梆梆的麻束变得像“羊尾巴”一样毛茸茸的了。
▲张道臣(右一)在厂内搞大麻脱胶试验。
张道臣如获至宝,将“羊尾巴”用篦子梳理顺滑,揣着去上海找酆博士。“还是硬,扎人,没法上机。”酆博士告诉张道臣,还要进一步用柔软剂软化。
去哪里找柔软剂呢?张道臣四处请教,最远跑到广州,终于,得知要用硬脂酸。厂里没有超声波乳化器,一个工人说:“我试试!我炒过雪花膏。”靠着煮麻的大锅,工人手持锅铲,用菜籽油加硬脂酸,像炒菜一样炒出了乳状液。把“羊尾巴”放到里头一泡,居然变软了!
火碱煮、柔软剂泡,大麻还是无法完全脱胶,张道臣想到了农民“沤麻”的办法。他用塑料大棚把麻扣上,沤上三五天,把气体收集起来送到天津大学检测。在母校一位生物学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分离菌种、扩增菌群,将化学法处理不掉的胶质再用菌“吃掉”,大麻终于绝大部分变成了单纤维!
脱胶后的麻纤维,压在玻璃板下,底下打上灯,像羊毛一样根根洁白闪亮,张道臣说,这是他一辈子见到的最美的画。
▲脱胶后的大麻纤维像羊毛一样光洁顺滑。
剪刀剪、小作坊弹,大麻成功纺出纱
脱胶的目的在于纺纱,只有纺出纱,才能证明脱胶成功了。年8月,张道臣带着3名工人,拉着1吨脱胶后的精干麻,风尘仆仆地赶往上海,试验大麻纺纱。
上海纺织局指定上海第21棉纺厂为大麻试纺单位。但是棉纺机对这种比棉纤维硬不少的精干麻吃不消,工作停滞了1个多月没法开展。张道臣决定先把精干麻剪短,然后上机弹松再纺纱。他从商店里买了4把剪刀,大家一人一把,下手剪。正是大夏天,上海的气温超过了40℃,在招待所狭窄的房间里,4个人从早晨6点干到夜间1点,手磨破了,起了血泡,就用胶布缠一下;胶布也磨破了,就再缠一层;胳膊累僵了,甩一甩接着剪……
然而,辛勤努力换来的,是失败。精干麻剪短后,开松是容易了,但纤维长度变得更短了,上机后断头率太高,不能纺纱。无奈,张道臣他们再换一批麻,到处寻找弹松设备。听说青浦县(现上海青浦区)有,他们抬着麻袋步行几十里地赶去,却只找到了一家弹棉花被套的乡镇小厂。“弹被套就弹被套,死马当活马医吧!”张道臣请求老板调一调弹棉机的格距,想办法弹一弹这些麻。老板怕耽误自己干活,面露难色。张道臣就出钱将这台机器租下来,自己试验。他不断调整格距,太紧把纤维扯断了,太松了又梳不开。反复调整了四五天,终于,出来的麻纤维看样子跟棉花差不多了!拿回去上机一纺,居然成功了!
第一批21支麻棉混纺纱试纺成功,在上海纺织界引起了轰动,酆云鹤也亲自到现场祝贺。张道臣他们一鼓作气,又和多家上海企业合作,纺出了纯大麻纱;织出了棉麻混纺布;织出了毛麻和涤麻混纺花呢,做成了西服;织出了绢麻混纺府绸,做成了衬衫;还织出了纯白针织内衣、各种花色的袜子。这些用大麻面料做成的衣物,穿在身上飘飘的,挺括、透气、凉爽,而且挺而不硬、轻而不飘、爽而不皱,风格独特,见到的人都喜欢。
▲经过反复试验,脱胶后的大麻纤维纺成了纱线。
年1月,张道臣凯旋回厂。同事们看了心疼:38岁的张道臣累得谢了顶。走之前,他脑后脱发的头皮只有硬币大小,4个月间,已经变成了茶杯口那么大。
预计到后续市场会走俏,手工脱胶供不上货,回厂后,张道臣立即着手将生产设备自动化。除了少量工序可用通用设备、苎麻脱胶设备,大部分设备市面上都没有现成的。张道臣当年在母校学的机械、电气知识派上了用场。他自己动手画图,反应釜、锤麻器、乳化器、剪切机等,设计了十几台,找东平县农机厂等厂子加工出来,生产线实现了半自动化。年,东平麻纺厂比计划提前1年达到年产各类大麻纤维0吨的能力。同年,大麻开发被列入山东省“七五”重点项目。
果然,东平麻纺厂的麻纤维、麻纺条一上市,即受到市场追捧,出口到欧、美、日、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年,中试还没结束,工厂便扭亏为盈,此后利润连年倍增,年产值达到万元、盈利万元,成了东平县纳税第一大户。该厂职工一度扩增到1多名,工人工资一度超过了当地公务员。
▲张道臣(左一)给参观者介绍大麻脱胶纺纱产品。
一项发明,助推了行业升级。张道臣发明的大麻脱胶纺织技术,很快被同行仿效,成了我国纺织业出口创汇的新增长点。他起草的大麻纤维标准,也被纺织工业部借用多年。
一项发明,给当地留下了一个特色产业。年张道臣离厂后,以东平县麻纺厂职工为主力,当地组建了泰安市麻纺厂,民间还冒出了一些小厂。时至今日,泰安仍然是我国麻纺重镇之一。
一项发明,推动了种植富民。以山东汶阳麻为代表的*河流域大麻作物,一跃成了“高档纤维”,又成了“香饽饽”。至今,天然纤维仍是人类衣着的首选,而大麻让人们多了一种选择。
年,张道臣被选为山东省公派留学的18名专家之一,本拟派往苏联深造,不巧赶上苏联解体没走成,他被调到了省直部门从事海内外科技交流组织工作,搬到了济南。6年,他在省委统战部省*埔*校同学会机关退休。
给职工盖了5栋楼,自己住仓库
攻克了大麻脱胶纺织技术,新产品让东平麻纺厂富了,当了厂长的张道臣为厂里的工人盖了5栋宿舍楼。楼是请中建八局盖的,洗手间、厨房一应俱全,多数是两室一厅一卫,用煮麻的废气取暖。有职工说:“县委书记都没住得这么好。”
然而,张道臣没有要楼。他在厂内一座跨度12米、高9米的仓库内截了一头,泥了泥,住了进去。因为离锅炉房近,煮麻废气的管道从仓库经过,屋里倒不冷,但上厕所要跑到外头,走多米。职工不理解。他说:“这里宽敞,有会客室,有卧室,多好!”
采访中,笔者也不理解。张道臣说:“毕竟是人多楼少。我是厂长,我要多大面积的合适?我若要了,楼就分不下去了。”最后,由厂工会成立“分房委”,楼优先被分给了科技人员、工人中的技术骨干。
▲张道臣(右着中山装者)给来厂视察的山东省领导介绍大麻脱胶产品。
年,山东省将大麻开发列入省“七五”重点项目,省*府决定向该厂投资万元建设流水线,在当时,这是一笔大钱。张道臣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湖北一名村支书,揣着一本5万元的存折找到张道臣,请他到当地办厂。当时张道臣的月工资是57元,但他拒收了存折。他说,发明是公家的,给你们指导技术没问题,但钱坚决不能收。后来当地纪委来厂进行例行廉*考察,全厂0多名工人交了26张关于张道臣的举报条,全是技术和管理,没有一条是经济原因。
年,张道臣的成果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获奖金1万元。他自己留下了元,剩下的钱,为全厂职工每人做了一套“的确良”衣裤,连厨师都有份。他说:“我不能忘了光着膀子跟我煮麻的工人,成果是大家一起拼出来的,奖金不能我一个人独享。”
年起,张道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但这块钱,他基本都捐了出去。到济南工作后,张道臣听说麻纺厂职工哪家生病了、遭灾了,哪家孩子上不起学了,就寄走一个信封,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
回报母校恩情,多次资助校友
张道臣多次参加山东校友会组织的捐款活动,资助山东籍困难新生,并发言号召校友一道捐款。
“我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母校的恩情我永志难忘。”张道臣说,年夏天,他接到天津大学录取通知书。从泰安到天津的半价火车票3.5元,家里都拿不出来。他拿着录取通知书发愣,突然看到上面有一行字:“如果有困难,可向当地教育部门申请帮助。”于是,他拿着通知书跑到县教育局,申请了5元钱资助,这才坐车来到天津大学。
▲年8月,张道臣应邀回母校与精仪系应届毕业生交流。
“到校之后,学校给了我甲等助学金,这个标准仅次于烈士子弟。每个月给我15.5元吃饭,还给2元零花钱。在学校吃得也好,我觉得像在天堂,都不愿意回家了。”他说,后来,学校还给他找了一份描图的勤工俭学岗位。有了这些帮助,他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进了学校,张道臣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对一切知识都很好奇。他最喜欢的是金工实习,车铣铇磨、焊接铸造锻造,他都非常着迷,常常下了班也不走,接着干,接着学。他说,当年天津大学围墙的铁栏杆,就是他们在校时焊出来的。
母校,不仅教会了张道臣知识,还让他养成了不服输的精神。年,张道臣毕业,按照当时“四个面向”(面向边疆、工矿、农村、基层)的分配*策,他被分配到老家山东省东平县的化肥厂当技术员。同批分配去的还有北京、上海等地一些知名院校的毕业生。名校生“沦落”到穷县小厂,有人哀叹抱怨、有人随波逐流,更多的人想尽一切办法调走。张道臣却不吵不闹,潜心钻研、埋头苦干,小改小革不断,很快在当地就小有名气,被厂里工友称为“张大学”。
“我不甘平庸,主要是觉得咱这个大学不能白念,不能给天津大学丢人。”他说。
用大锅煮麻、用弹棉花机弹麻、亲手设计装备,人们说张道臣的创业很接地气、很务实。他说,这也是母校留给他的财富。“得实事求是,立足现实,不能好高骛远。不管怎样,先把河过去再说。”
张道臣感念的,还有母校留给他的宽广视野。找院士、找*府,他不怵头;查资料、学技术,他有招数;守*纪、遵国法,他知敬畏。他说,正因为这些,自己才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才能取得小小的成功。
“我经常跟朋友、跟子女说起学校的熏陶。老师教诲我,同学影响我,就连学校的老建筑都塑造着我。”他说。
在生活上,张道臣也经常热心联系校友、帮助校友。0年前后,天津大学山东校友会活跃起来,跟他的倡导、张罗分不开。但他更感激校友们的帮助。他嘱咐笔者一定要说一件事:他老伴患癌,今年受疫情影响,一种特效药买不到了。多亏了山东校友会秘书长李京海,联系到香港校友会老会长温荣辉。温会长千方百计帮自己买到药,救了老伴的命。他说,如今,老伴的身体最近康复得很好,衷心谢谢校友们。
▲年9月,天津大学山东校友会4位校友去走访看望老校友张道臣。左起为李素乾、张道臣、李京海、孟凡*,摄影:杨学莹
(撰文:天津大学山东校友会杨学莹李素乾李京海孟凡*,文中照片除署名外,皆为张道臣提供。)
编辑:学生助理王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